Home 部落格樂奕醫療焦慮症是什麼?成因、症狀到治療方式一次搞懂

焦慮症是什麼?成因、症狀到治療方式一次搞懂

leclinicdemo
焦慮症是什麼?

現代人步調緊湊、生活壓力沉重,「焦慮」成了許多人的日常寫照,但你知道嗎?「焦慮」與「焦慮症」其實並不完全相同。

當焦慮的情緒影響到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時,就可能已經發展成「焦慮症」,需要專業的介入與協助。本文將由樂奕診所帶你深入了解焦慮症是什麼,解析其成因、常見症狀,並說明應對方式,陪你一起釐清情緒困境、走出焦慮的陰霾。

 

焦慮與焦慮症有何不同?認識焦慮症是什麼

焦慮,是人類面對壓力時的一種自然情緒反應。當我們即將面對考試、工作、或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時,出現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肌肉緊繃的感覺,其實是一種身體的防禦機制,幫助我們提高警覺、集中注意力。

但若這樣的焦慮情緒頻繁出現、難以控制,甚至在沒有明確壓力源的情況下也持續存在,並影響到工作、人際關係或身體健康時,就有可能是「焦慮症」的徵兆。焦慮症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,根據國際診斷準則,必須達到一定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,並排除其他身心疾病影響,才會被正式診斷為焦慮症。

焦慮症並非單一疾病,而是涵蓋多種類型的情緒障礙,每種類型的成因與表現皆有所不同。常見的焦慮症類型包括:

恐慌症(Panic Disorder)

患者常在無預警的情況下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懼感,伴隨心悸、胸悶、呼吸困難等生理反應,並長期擔心下一次恐慌發作的來臨。

特定性恐懼症(Phobia)

對特定事物或情境產生過度、非理性的恐懼,例如動物、高處、打針、搭電梯等,甚至會為了避免接觸而影響日常生活。

社交焦慮症(Social Anxiety Disorder, SAD)

對社交場合或被他人注視產生強烈恐懼與回避,常擔心自己表現不好會被評價或出糗。

強迫症(Obsessive-Compulsive Disorder, OCD)

反覆出現無法控制的強迫思考(如擔心細菌、懷疑門沒鎖好)與強迫行為(如不斷洗手、檢查),嚴重時會干擾日常生活。

廣泛性焦慮症(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, GAD)

對各種日常事件感到過度擔心,且難以控制這些情緒,常伴隨身體緊繃、疲倦、睡眠困難等問題。

分離焦慮症(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, SAD)

主要見於孩童,但成人也可能出現,指對主要照顧者(如父母、配偶)分離時產生極度害怕與焦慮感。

創傷後壓力症候群(Post-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

經歷重大創傷(如意外、暴力、災難)後,持續出現惡夢、閃回、情緒過度警覺等症狀,影響生活適應。

了解焦慮症的本質,有助於我們辨識出哪些情緒反應是短暫的壓力調適,哪些則可能需要專業評估與治療。

 

焦慮症發作原因:從生理到心理的多重因素

焦慮症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問題,而是生理、心理與環境交織下的結果。

1. 壓力累積

在現代高壓生活型態下,壓力幾乎無所不在,無論是來自職場的責任、學業上的競爭,甚至是家庭中照顧者的角色衝突與親密關係的不穩定,都可能成為焦慮累積的來源。

若這些壓力未能被適時處理與釋放,會對神經系統造成持續性的刺激,使得身心長期處於「備戰狀態」,自律神經難以平衡,導致身體無法真正放鬆與修復,當壓力堆積至一定程度,就容易引發焦慮症發作。

2. 基因與體質

研究指出,焦慮症與遺傳存在明確的關聯性。若家庭中有直系血親罹患焦慮症、憂鬱症或其他情緒障礙,其後代發病的風險明顯上升。
除了遺傳外,個體對於壓力刺激的敏感度、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與多巴胺的平衡狀態,都是形成焦慮症的因素。

3. 創傷經驗

心理創傷是許多焦慮症患者共同的背景因素。這些創傷可能發生於童年,如被忽視、情感剝奪、家庭暴力、校園霸凌等,也可能源於成年後的重大打擊,例如失戀、失業、離婚、親人離世或意外事件。

這些經歷若未獲得妥善處理,往往會深藏於潛意識中,成為情緒上的「未爆彈」;當生活中再次出現類似情境時,內心便可能出現過度反應,甚至引發焦慮、恐慌等症狀。因此,處理創傷經歷與情緒記憶,也是焦慮症治療中非常重要的一環。

4. 生活習慣/人格特質

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是焦慮症的導火線,長期睡眠不足、作息不規律、營養不均衡、缺乏運動等,都會對自律神經與腦部神經傳導物質的穩定性造成影響,降低身體對壓力的耐受力。

而在心理層面上,某些人格特質如過度自我要求、完美主義、容易緊張或過度思考,也會讓人更容易陷入焦慮迴圈。

 

焦慮症發作症狀有哪些?

焦慮症的症狀可以分為「生理層面」與「心理層面」兩大類,且每個人出現的症狀可能有所不同。

常見的生理症狀包括:

  • 心悸、胸悶、呼吸急促
  • 頭暈、頭痛、視線模糊
  • 胃腸不適、腹瀉、食慾異常
  • 肌肉緊繃、四肢發麻或顫抖
  • 失眠、多夢、睡不安穩

心理與情緒層面則可能表現為:

  • 無法控制的過度擔憂
  • 預期某件壞事即將發生的強烈恐懼
  • 對未來過度焦慮、缺乏安全感
  • 無法放鬆,總覺得「很緊張」
  • 注意力難以集中、記憶力減退

這些症狀不僅影響身心健康,也可能進一步干擾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。

 

焦慮症發作怎麼辦?

焦慮症發作怎麼辦

當焦慮症突然發作時,許多人會陷入慌張、無法思考的狀態。這時候,學習一些立即可行的應對方式,有助於降低當下的焦慮程度。

  1. 腹式呼吸法:慢慢深吸氣,讓橫膈膜下沉,再緩緩吐氣,重複數次,有助於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,降低緊張感。
  2. 冷敷或洗冷水臉:能迅速刺激迷走神經,有鎮定作用。
  3. 轉移注意力:聽音樂、走動、打掃等都能幫助將注意力從焦慮情緒轉向其他事物。

除了上述的方法外,日常生活中也應維持良好習慣,如規律運動、均衡飲食,並建立穩定的作息和睡眠品質,都是長期穩定情緒的方式。

 

焦慮症會自己好嗎?別忽視身體的求救信號

許多人面對焦慮症時會問:「焦慮症會自己好嗎?」其實,答案取決於症狀的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。

輕微的焦慮若是源自短期壓力,配合休息與生活調整,有可能自行緩解。但若焦慮狀況已持續一段時間,或明顯干擾到生活品質、工作表現甚至身體健康,就不應再期待「自然好轉」,長期忽視焦慮症,可能導致更嚴重的併發症,如憂鬱症、恐慌症或自律神經失調

 

焦慮症治療方式有哪些?整合身心的多元選擇

焦慮症的治療會依據個案的狀況不同而有差異化的診斷及治療方式,常見的焦慮症治療方式有以下:

焦慮症治療方式1:藥物治療

藥物治療是許多中重度焦慮症患者的重要支持方式,尤其當焦慮症狀已明顯影響日常生活與睡眠品質時,透過藥物調節神經傳導物質,可以有效緩解急性症狀與身心壓力。常見的用藥包含:

  • 抗焦慮劑:可迅速穩定情緒、減輕焦慮與恐慌感。
  • 抗憂鬱劑:可穩定血清素、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,適合長期調節焦慮體質,發揮穩定且持久的療效。

藥物使用應在精神科醫師評估後開立,並根據個人體質與反應進行劑量調整。切忌自行停藥、加減劑量,否則可能出現戒斷症狀或反彈性焦慮。

焦慮症治療方式2:心理治療

心理治療是焦慮症治療的重點之一,尤其針對慢性焦慮、情緒壓抑或創傷背景者更具長期穩定作用,認知行為治療(CBT)、情緒導向治療(EFT)、正念減壓課程(MBSR)皆是目前較常見的治療方式。

心理治療的關鍵在於建立與治療師的信任關係,並持續練習所學技巧。心理治療不僅是舒緩焦慮的方式,更是學會照顧內在狀態的過程。

焦慮症治療方式3:功能醫學

焦慮症配合功能醫學治療

除了心理與藥物介入,功能醫學也為焦慮症治療提供更多可能性,功能醫學強調「身心一體」的觀點,協助個體恢復整體健康與穩定感。

功能醫學透過分析腸道健康(腸漏症、壞菌比例)、營養素缺乏(如維生素D、鎂、鋅)、荷爾蒙與壓力賀爾蒙指數(如皮質醇濃度),找出潛在生理失衡,再結合營養處方、生活建議與天然補充品,達到從內而外的身心調節。

 

焦慮症治療|台北功能醫學診所推薦—樂奕診所

有鑑於主流醫學對於預防疾病的限制,樂奕診所堅持以「不藥」的理念,希望讓大眾知道即使不使用藥物,也能治療或預防疾病。

樂奕診所提供專業的功能醫學醫師看診,並安排個人化的檢驗,搭配客製化的營養治療,透過正確的營養素食用觀念,幫助預防或根治疾病,讓你擁有「不藥」的健康人生!

歡迎加入樂奕診所官方Line帳號,讓樂奕的客製化醫療陪您成為更好的自己

相關文章